刘立章传道主日信息Sermon 22/03/2015

|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题目:天涯若比邻
经文:路加福音10:25-37

                今天我定这个题目,是取自诗人王勃所留下来的经典名句。虽然他英年早逝,像我这个年龄,有一次因为渡河时不小心跌下水就死了,但是他可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这句话是取自他一首离别诗里面的字句,当时他的一位朋友被派去很远的地方当官,他非常不舍得。要明白,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代,一个离别有可能是那种到死都不会再见面的。最多不过是非常久一次的托人带信或口语传达信息而已,不像现在一通电话,一则短信,或者whatsapp一下就可以联系了。但是在诗词里面,王勃对他的朋友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他的想象,就算去到天涯海角,你就像在我身边一样。王勃对他的朋友,那种关系的建立是那么的深。或许他朋友的一封信,就能够让他感受到朋友那边发生的事情,就像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那样。

                王勃的这种想象,在今天竟然真的变成真实了。我们看看我们这个时代,交通是多么的方便,随时驾一辆车,上个高速公路;或者随时买了一张everyone can fly,包你在一天之内到达你要去的任何天涯海角,见你想要见的任何人。如果你说一天太久了,我要马上见他,即使他在天涯海角,有可能吗?绝对是可能的,天涯若比邻嘛。现在马上Video call过去,包你马上见到他。所以呀,我们这个时代被称为“地球村”的时代了,大家只不过是好像住在同一条村里面罢了,真的是“天涯若比邻”了。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现代人生活非常忙碌,人情越来越淡;虽然人口是密集了,但是人情却是疏离了;现代的人虽然住在隔壁成为邻居,可是却完全不认识一样。王勃的时代,没有天涯若比邻的方便,但是王勃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那样;反而是我们今天有了天涯若比邻的环境,但却变成了“比邻若天涯”的悲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遭到现实利益的参和,人性中的情感和爱,已经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我今天讲这些是事实,是我们不能够去否认的。为了配合我们今天做这个爱吾邻舍的差遣礼,让我们重读这一段非常熟悉经文,爱邻舍如同自己。让我们思想一下我们今天跟人的关系,尤其是身边的人的关系是如何。耶稣怎样教导我们跟身边的人相处,让我们来看下去。

一、刚巧比邻:选择
  这段经文的人物之所以成为邻舍,一切都从“刚巧”开始;强盗“刚巧”埋伏在那里,守株待兔,等待任何人“刚巧”出现。有一个人“刚巧”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路上“刚巧”成为受害者。然后“刚巧”有一个祭司经过,“刚巧”又有一个利未人经过,再来又“刚巧”一个撒玛利亚人走这条路来到。这些人物就是那么“刚巧”的遇到而成为邻舍了。

  就好像今天我们任何人“刚巧”坐巴士或者KTM,“刚巧”有一排座位,先坐下,但我们不能选择谁成为我的邻座,刚巧有个人上来就坐下了,那就是邻舍了。当收到请柬去参加一个宴会时,邀请的人安排坐席,同样我们也是不能选择跟谁坐在一桌,后来进来的人刚巧选择坐在你的旁边,他就是你的邻舍了。当KTM到站了,当宴会结束了,这种“彼此比邻而坐”的关系马上就终止了。人可以选择自己要住在哪里,但不能选择左邻右舍,你搬走了,邻居的关系到这里为止,好巧搬到来这个Taman,一切从“刚巧”开始。

无论是在KTM、去宴会、或住的地方,不管时间长短,与刚巧遇到的人,就成比邻的关系。耶稣教导我们有选择权去怎样对待这位邻舍,谁才是选择做一个正真的邻舍呢?强盗吗?祭司吗?利未人吗?店主吗?撒玛利亚人吗?我们今天,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会刚巧遇到任何一个人,这些都能构成建立一个邻舍关系的机会。在乎我们选择做一个怎么样的邻舍,是像祭司和利未人那样擦身而过,对他不理不睬?是好像店主那样衡量利益关系,有没有钱收,才选择理不理他?还是像撒玛利亚人那样,巧遇之后开始交流,以耶稣的爱开发建立邻舍关系?你愿意做一个怎么样的邻舍在乎你的选择,当然也关乎你对邻舍的心。

二、比邻之心:怜悯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但是这颗心动不动就因人而异了。我们看经文里面,其实三个经过的人都“看见他”。只是那祭司和利未人,他们“看见他”后,都从“旁边走过去”。不同的是撒玛利亚人“看见他”后,上前照应他。差别就在于“动了慈心”。所以,作为邻舍不单是要看见了需要,而是看见了需要后就动了心,这才是关键。动了怜悯心的人,就是爱他的邻舍。

一个人“看见了”的那一刻,他接下来的行为是“眼见心动”又或者“眼见脚动”,这个是取决于他自己平时是怎样操练作为基督徒爱神爱人的原则了。一个人会“动了怜悯的心”,并不是想动就能动的,不是像现在很多东西都可以按下按钮,或者滑一滑,就可以启动很多东西。而是他自己本身在平时有没有操练这种心境,爱人如己的心。简单来说,“爱邻舍” 就是“动了怜悯的心”加上“有作为”。你这颗心会动,就是因为你有爱,你为什么会有爱呢?按照次序,就是因为你爱上帝,你才会有爱去爱人。就好像使徒约翰所说的“神就是爱”,神就是爱的源头。保罗也曾经形容“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当人愿意爱神,与上帝来往,到头来所拥有的爱必然更多。按这爱的序列,我们不断爱这位爱的源头时,我们会变得更有爱。当我们“看见他”时,自然就会流露“眼见心动”了。

或许祭司和利未人平日操心的是怎样做好一位祭司和利未人,没有时间去管爱上帝的心,来强化爱心;也许当时他们都有更迫切的“祭司”和“利未”事务,需要赶紧处理,所以当“看见”时,“做工的心”超越“怜悯的心”,“眼见脚动”溜走了。撒玛利亚人和受害者“刚巧”偶遇之后,动了怜悯的心,接下来就行动了,里面所藏的“怜悯”,透过外面的“行动”,是我们应该对邻舍的爱。耶稣说:“你去,照样作吧。”结束了整个谈话。那他“作”了什么呢?

三、为邻而作:尽力
耶稣把“内在的感受”和“外在的作为”扣在一起,教导我们对待我们的邻舍以“作什么”开始,和以“照样作”结束。所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轻视的。撒玛利亚人明显的“作”包括主动“上前”、“倒油和酒在伤处”、“包裹”、“扶上牲口”、“带到客店”、“照顾”、第二天“拿出两个银币”、“交给店主”、叮嘱店主“照顾他”、提出保证,付出承诺,承担支付未来一切费用。

撒玛利亚人的“作”是不容易的,需要知道在荒山野岭,油和酒不是要拿就有的,需要在上路之前准备,然后也带多以些钱在路途上使用。受害者的衣都被强盗拿去了,所以“包裹”的布很大可能是撒玛利亚人自己的衣服。撒玛利亚人之前必须具备救伤的知识,技巧和步骤等等。所以,这个“作”是不简单的。圣经所要求的是“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就透过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来诠释。

我们先看什么是“爱自己”。简单来说就是运用神赐人那与生俱来的本能保护和照顾自己。如果保护照顾不来,受到伤害,就会自己疗伤,直到痊愈。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邻舍,当不幸的事情发生,我们会动用任何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同样的我们也要不吝啬的动用任何资源来帮助邻舍。

那时,撒玛利亚人依据他当时所拥有的资源,按伤者的伤势,运用的油,酒,布,牲口,银币,时间,陪伴,担保,不为自己留下任何储备,不自私的慷慨分给受害者,对待受害者如同对待自己,“待邻舍如同自己”,撒玛利亚人确实“作”到了。撒玛利亚人动了怜悯的心,承接受害者,承担照顾,承办到底,承诺回来,他“作尽”了他应该做的事情。“尽”就是动用他当时仅有的资源,当然是不会超过撒玛利亚人所拥有的。

结语
现在,回到我们自己本身。当我们跟身边的人巧遇时,我们怎样选择?当我们看见了身边人的需要,我们会因为基督的爱怜悯他吗?也因着基督的爱,我们可以帮到他多“尽”?

我们都知道犹太人看不起撒玛利亚人。可能因为这个缘故,耶稣在比喻中刻意以撒玛利亚人为受害者的邻舍;但犹太人始终不能够接纳他们为邻舍,爱他们如同自己,所以律法师最终只回答“是那怜悯他的”,都不提“撒玛利亚人”。或许我们现在的处境像这位犹太律法师一样,我们跟人之间的关系是“比邻若天涯”,我们会选择不理睬他,从他旁边走过去。看见他需要福音需要信仰时,心不动,反而脚动了,走先。爱自己就好,别人的事管不着。

现在我邀请你,选择做一个“爱邻舍如同自己”的人好吗?耶稣结束这段谈话,最后是吩咐律法师:“你去,照那怜悯他的那样作吧。”我们不知道律法师后来有没有跟从耶稣的话去做。但主耶稣的这句话也对我们说:“你去照样行吧!”今年布道年,我们都在推动“爱吾邻舍”事工,今天是爱吾邻舍的差遣礼。等下我们会分发每个人一张认领卡,差遣礼后就是正式开跑爱吾邻舍事工了,希望你们可以填上要认领的对象。如果你还没有对象,那就拿回去祷告,然后举目观看。希望我们都做撒玛利亚人,不要做利未人。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