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者庆生祝寿,以及长者和家人合照 Birthday Celebration, March 2011


主日讲台信息 Sermon 27/03/2011

| 0 comments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主日讲台信息 Sermon 20/03/2011

| 0 comments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题目:基督徒与政治(1)
经文:提前2:1-2节

去年,我鼓励弟兄姐妹们购买“十字架与政权”这本书。过后,我在文桥写了一篇文章“人手一册十字架与政权”,呼吁其他教会弟兄姐妹购买和阅读这本书。我的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我觉得大马基督徒要先阅读本书,才谈政治和大马政治。”同样,今天我还是鼓励弟兄姐妹们购买这本书,阅读这本书。因为我将会几次跟你们分享“基督徒与政治”这个专题。今天是第一讲。

1.政治是什么
谈起政治,我们可见到一种不健康的两极化现象:一讲政治,有人就以为是敏感、不可谈.另一方面,有人却惯常“政治化”一些事件或课题,从中捞取政治利益。

谈起政治,有的人认为基督徒或教会不可谈政治,所持理由如:传福音是主要工作、教会要跟政治分离,以及政治是肮脏的等等。这些理由其实是无知,自命清高。这话怎么说呢?让我们先来了解政治是什么意思。

政治是什么?孙中山先生给政治下了一个定义。孙先生在“三民主义”中说:“政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所以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鼓励众人之事便是政治”,孙先生这么说。不过我们要知道,管理众人的事可分为私人管理和政府管理,而政府的管理也不可能管理一切私人的事。举例说我今天煮什么菜,政府管不到,也管不来。由此可见,政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指一切管理众人的事;狭义的政治,则指政府所管理的众人之事。

既然政治是“政府所管理的众人之事”,我们便知道不伦是基督徒或教会,皆跟政治脱不了关系。余达心他的文章“教会与政党政治”中说,政治影响我们极深,包括生活、社会活动,文经济、甚至宗教。今天我们可以自由礼拜,不必成为地下教会,跟治有关。但今天教会被逼租用店屋礼拜,极难获得土地兴建教堂,也跟政治有关。

我举个最近的一个例子:前两年,几千本国文圣经被政府扣押,迄今还未解决。前几天,三万本国文圣经又被扣押。这些事不应仅仅看作是行政偏差。有人呼吁说不要将这件事政治化,其实,这件事本就跟“政治”有关。

2.我国政教关系
我提的“政教”,指“政治”与“宗教”。我们可能听过“政教分离”这词语,现在我就以“政教分离”这词语,跟你们分享政治与宗教关系,在我国至少出现三个模式。

(1)政教“又分又离”
我国一些基督徒或教会对政治的态度,代表这个模式。

我国一些基督徒或教会,比较着重社会关怀工作,在辅导、监狱、慈善、反毒等事上做得很有成绩 。但对政治则偏偏患上“政治冷感症”“政治畏缩症”。旅居台湾的我国人才,也是台湾大学教授曾庆豹弟兄曾说,我国教会的社会服务成绩卓然,但提到政治时对政治反应冷淡,甚至有敬鬼神而远之的禁忌。

我认为这是因为一些基督徒或教会,在政治与宗教间划了一条很清楚的分离界限,这个分离界限就是我说的“政教又分又离”模式。只是,这样做正确吗?我会再分析之。

(2)政教“分而未离”
我国最大政党巫统对宗教的态度,代表这个模式。

1982年,巫统主席兼首相马哈迪医生推动“回教化”政策。迄今,政府的回教化政策成果有目共睹。如;行政回教化,从小学至大专,回教文明是必修课,回教银行,回教大学等等。

巫统是一个政党,怎么去关心宗教回教的事呢?原来,捍卫回教是巫统的创党目标之一,所以巫统的政治斗争从未离开宗教回教。巫统与回教,只在组织上分别;巫统是政党,不是宗教组织。另外,巫统是一种族性政党,党员以马来人为主。根据我国宪法定义,马来人几乎等于是回教徒。换句话说,回教徒不一定是马来人,但马来人一定是回教徒。一个马来人一离开回教,就等于不是马来人,也失去宪法上所给予马来人的种种特权。

曾庆豹教授说,巫统的策略是“政权和回教意识结合”,目的使我国成为一个“符合回教教义的政策、政治或国家政权”的国家。

因为巫统这个政党的政治斗争从未离开宗教回教,只在组织上与回教团体有别,所以我给这个模式取名“政教分而不离”模式。

(3)政教“离而未分”
在我国奉行回教原旨主义的回教党(PAS)对宗教的态度,代表这个模式。

回教党是一个以宗教回教为名的政党,这个政党与回教只在组织上有分别,政治斗争则完全跟宗教回教有关。因为回教党的宗旨就是号召返回“可兰经”(AL-Qur.n)和“圣训”(Sunnah)的传统规范法。举例说,回教党执政的吉兰丹州政府,极力推行回教刑法(Shariah)便是一个最佳例子。回教党的政治斗争只有一个目标:建立一个以回教教义治国的马来西亚回教国。因为回教党的政治斗争也是宗教斗争,我把这个斗争称为“政教离而不分”模式。

有人说回教党要把我国马来西亚变成回教国,也有人说巫统的回教化政策,最终目标也是要使我国变成回教国。我不多谈这些政客之说,我要指出的是:在两个政党,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回教化斗争,一个回教国斗争,一个倚天剑,一个屠龙刀,刀剑合璧,所向披靡,在我国政治领域步步进迫,节节得胜。我国的政策似乎已是“政教合一”,影响遍及每一方面。

因此我们基督徒或教会若继续关自己在四面墙壁内,不负起应有的政治责任,发挥应有的政治影响,怎么向下一代交代?我们要痛定思痛,重新思想政治参与之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1994年,我接受文桥访谈,课题是“时代见证人的政治观”(第34期,页12,1994年)时,我讲了这么一段话:“政治给马来西亚教会带来的挑战最重要的是:马来西亚教会要思想如何能更具体更有效地参与政治,在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具体的政治作用。当我们看到友族(马来人)在政治上节节得胜,影响遍及每一方面时,我们要为过去的政治冷感症和政治畏缩症向主忏悔。”

3.再思“政教”关系
基督徒或教会可以参与政治吗?反对的说,教会是为了满足人属灵生命的需要、政治是肮脏的等等;赞成的说,教会要爱人、关心人,必然会涉及政治,即使政治是肮脏的,但教会若不参与,政治又如何能够改变?主耶稣道成肉身在世界中,教会没有理由反而从世界中撤退等等。

为什么基督徒或教会对参与政治会有不同立场或看法呢?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使基督徒或教会从政治生活和政治责任上推卸下来?

(1)希腊哲学和诺斯底主义的影响
基督徒或教会受到希腊哲学二元论思想的影响,也受到神秘主义诺斯低思想的影响,认为物质世界是邪恶的,并认为灵性和肉体是敌对的。

(2)循世主义和修道院的影响
过分强调敬虔生活的操练,轻看世俗生活。

(3)宗教改革时的“两个王国论”
马丁路德主张的“两个王国论”,视基督的国度(教会)与世俗的国度(政治、社会)为两个互不干涉的范畴。

(4)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儒家文化影响,对政治的态度是顺从执政者。

(5)政治体制的影响
如:白色恐怖,使人对政治保持缄默。

(6)历史上“政教合一”包袱
中古世纪的教皇制度,便是典型的“政教合一”例子。

主后323年,罗马帝国皇帝康士坦丁成为基督徒,并立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徒或教会不再受罗马帝国政权的逼害。相反的,在皇帝支持下,教会发展欣欣向荣;在传教士努力下,福音很快传遍了西欧。在当时,传教士几乎是唯一的知识分子,所以十分被当时的野蛮王国所器重。

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是教会的一员,教会的道德体系成为社会文明的主题,社会和教会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分别。因此教会要透过政治去达到目的,也是政治要借助教会去得到的目的,那就是建立一个基督教王国( The Christendom)。

中世纪的教会可以这么做,因为当时的教会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单位。教会所拥有的,不仅是属灵的力量,以及透过属灵力量而有的政治影响力,教会也有实质的政治力量,那就是由教廷管辖的地域。这些地域,有的原属于教皇辖地(Papal State),有的来自敬虔的诸侯和贵族奉献的。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中,这些地域有自己的军队和经济的来源,故此,这些地域基本上也是很多大小不同的政治单位,成了教会实质的政治力量。

主后800年,法国查理曼国王受到教皇加冕,成为罗马帝国皇帝,开启了“政教合一”的时代。“政教合一”特征不外有二:一是教权控制政权,一是政权控制教权。前者是教会决定国家政策,教会对国家行使治理权;后者是政府决定教会事务。历史告诉我们,这种“政教合一”为教会和国家,都带来很大的伤害。

从主后1050年到1215年之间,教皇的权柄达到巅峰,因为不仅各地主教由教皇按立和任命,各地诸侯包括皇帝也是由教皇加冕和授权行事。这事从11世纪末,延续了300多年,共9次的十字军东征最具代表性,但十字军东征也使教皇在行政和道德体系逐渐衰弱,开启了政教关系的第二个时代,即政教分离。

因为十字军东征,许多参战的贵族大量死亡,使到各地的诸侯的统治势力相对提升,各方诸侯为了巩固权位和开辟新领土,就纷纷从教廷争回统治合法权和行政自主权。15世纪的改革运动,在世俗君主和新教改革运动的双重挑战下,出现了政教分离的趋势。

所谓政教分离,即认为属世和属灵的事物分属不同的人际关系,因此,并不适合在行政和规范体系上合而为一。这个政教分离的原则,也成了日后民主国家所倡导宪法上宗教自由权利。

今日讲的“政教分离”,就跟第八世纪至12世纪的“政教合一”历史有关。“政教合一”就是“政府教会合一的意思”。换句话说,宗教就是政府,政府就是宗教,或教会就是政府,政府就是教会。这种“合一”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因为教会不是政府,政府也不是教会,或政府不是宗教,宗教也不是政府。

因为基督徒或教会曾受“政教合一”之害,才有后来的“政教分离”主张或口号。但我们要弄清楚,“政教分离”的“政”指政府,不是指“政治”。因此“政教分离”乃指教会要跟政府分离,不是指教会要与政治分离!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胡乱的说“政教分离”,却不知道其真正意义。台湾本土神学家黄伯和在他的著作“宗教与自决”书中说政教分离理论,从未有宗教不得涉及政治活动这个结论的。我们讲的政教分离,不是两者的分裂,把政治和宗教分裂为二,互不干涉。如果说政教分离的原则被解释为“宗教不得涉入政治活动”,那“政治不得涉入宗教活动”也要成为政教分离的第一命题了。问题是:今日教会是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的影响的。同样,教会也不可能完全漠视政治课题的。

(7)小结
上述几个因素不过是教会历史发展中一些值得反省的神学思想,和生活实况所留下来的障碍。若因为上述因素就倡导说基督徒或教会不可参与政治,理由实在不够充分,思想也不够正确。有关基督徒与政治这课题,蔻克森在他的书“当代基督徒与政治”中说,“政治……问题不是应不应该,而是如何去参政。”

4.圣经中“政教”互动例子
这类例子很多,我只讲四个。

(1)亚伯兰与麦基洗德(创14:17-20)
“亚伯兰杀败基大老玛和与他同盟的王回来的时候,……。又有撒冷王麦基洗德带着饼和酒出来迎接。他是至高神的祭司。他为亚伯兰祝福,说,愿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赐福与亚伯兰。至高的神把敌人交在你手里,是应当称颂的。亚伯兰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来,给麦基洗德。”

在这事上,亚伯亚伯兰是军事领导者,而麦基洗德是祭司。根据希伯来书第七章记载,麦基洗德身份比亚伯兰高,所以他给亚伯兰“祝福”(地位高的人才能向地位低的人祝福)。地位低的人要向地位高的人奉献。这也是亚伯拉罕所做的。

这事给我们看见:宗教支持政治(宗教领袖祝福政治领袖)

(2)约瑟与法老王(创41:15-25)
“法老对约瑟说,我作了一梦,没有人能解。我听见人说,你听了梦就能解。约瑟回答法老说,这不在乎我,神必将平安的话回答法老。法老对约瑟说,我梦见我站在河边,……。约瑟对法老说,法老的梦乃是一个。神已将所要作的事指示法老了。”

约瑟为法老王解梦,他一开口就是传达上帝的旨意:“法老的梦乃是一个。上帝已将所要做的事指示法老了。”(创41:25)也就是说,约瑟此时扮演先知的角色,传达上帝的旨意给政治领袖埃及王法老。

这事给我们看见:宗教人士在政治议题上支持政治人物。

(3)收生婆与法老王(出1:15-21)
“有希伯来的两个收生婆,一名施弗拉,一名普阿,埃及王对她们说,你们为希伯来妇人收生,看她们临盆的时候,若是男孩,就把他杀了,若是女孩,就留她存活。但是收生婆敬畏神,不照埃及王的吩咐行,竟存留男孩的性命。……。”

收生婆因为宗教的理由,冒著生命危险,违背政治领袖的政策指令。

这事给我们看见:宗教反对政治,因为涉及宗教议题。

(4)摩西的父母与法老王(出1:22-2:1-2)
“法老吩咐他的众民说,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孩,你们都要丢在河里,一切的女孩,你们要存留她的性命。有一个利未家的人娶了一个利未女子为妻。那女人怀孕,生一个儿子,见他俊美,就藏了他三个月。”

收生婆的事,法老的心还是没有改变。既然一些收生婆不愿意执行他的命令,法老就公开告诉全国百姓,如果看到是以色列人生的是男婴,就丢到河里,如果是女婴则保留。在这种危险环境下,摩西的父母亲还是“不怕王命”,留养了摩西三个月。圣经说他们留养摩西是因为“见他俊美”。也许,我们以为他们是因为父母之爱这么做。其实,他们这么做,背后是有信心或信仰原因的。因为“见他俊美”这话,直接翻译出来便是“看著是好的”。出埃及记作者使用“看著是好的”这话,似乎要提醒读者上帝创造天地时,常常出现的“上帝看著是好的”(创1:10、12、18、21、25、31)这句话。换句话说,摩西的父母亲觉得摩西长得特别俊美,不只是因为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美好的。他们更相信摩西是上帝进来要重用的人,因此宁可违抗王命,也要设法让摩西继续存活。

这事给我们看见:宗教反对政治,因为涉及宗教议题。

(5)小结
圣经中政治与宗教互动的例子让我们知道,政治与宗教或宗教与政治从未分开过。无怪乎,钟志邦博士质疑的说:“政教分离是个神话?”的确,“政教分离”这种主张根本不是圣经教训,也不符合世界,尤其是我国政治与宗教现实状况的。

结论
耶稣30岁出来传道,在自己家乡做礼拜。人家给他圣经,他就读了以赛亚先知讲的一段话:“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4:18-19)这段话怎么解释?这段话是否包含属世和属灵的意义?有一次,敌人要找把柄控告耶稣,耶稣说:“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太22:21)这话怎么解释?这话是否说两个国度互不相干?保罗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罗13:1-2)这话怎么解释?这话是否说对政权,我们只可顺服,不可反对?还有,今天证道经文说:“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的度日。”(提前2:1-2)这话怎么解释?这话是否说只要祈祷便够了????
我会继续讲解基督徒与政治关系,基督徒如何看待政治、参与政治,以及福音的内涵,两个国度观,参政模式等等课题。

主日讲台信息 Sermon 13/03/2011

| 0 comments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主日讲台信息 Sermon 06/03/2011

| 0 comments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题目:更美的敬拜-2
经文:士18:3节

“更美的敬拜”是今年主题,我们目标。我今天借用士师记18章3节中的三个问题,跟你们分享。我相信我们每一次礼拜,若有正确心态和态度,那就是更美的敬拜了。

1.“谁领你到这里来?”
请问你的答案是什么?有人说,上教堂的人除了一部分是敬拜上帝,还有其他原因。如:习惯了礼拜天上教堂、被安排到事奉、找朋友、找生意、找安静场所、心灵空虚等等。你们说这些来礼拜堂的原因好不好?其实,不能说不好。来,总比不来的好。因为人若愿意来礼拜堂,就多了遇见上帝或蒙恩的机会。马可福音第1章记载:有一个人被污鬼附着,他一次又一次去会堂做礼拜。有一天,他终于遇见耶稣,身上污鬼也被赶出去。另外,使徒行传第8章记载:慕道友埃提阿伯太监,一次又一次上耶路撒冷做礼拜。有一天,他终于遇见执事腓利向他传讲福音。他即时信主,当场受洗。这些人都是因为上礼拜堂而得到祝福的。

“谁领你到这里来?”耶稣说:“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约6:44)“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约6:65)答案耶稣告诉我们,我们来,不是因为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而是上帝自己吸引我们来的。我们来礼拜,原来是出于上帝的恩典。

一个礼拜天早上,美国总统参加礼拜的华盛顿教堂办公室里电话铃响起来,打电话的人问:“请问总统先生今天会来礼拜吗?”“这我不敢肯定”,接电话的回答说:“但我肯定上帝会来,这就足以吸引一大群人。”

2.“你在这里作什么?”
也许,上教堂的人会这么回答说:“我来做礼拜”。事实却不然,因为在来教堂的人中,有的是来看节目,有的是来打发时间,有的是来说东说西,有的是来听道理的。

有一年,有一间教会邀请我讲道。礼拜后,有一个人找那教会牧师。我问他刚才礼拜怎么没见到你?他回答说今天是你讲道?我不知道,如果知道是你讲道,我就来。请问:这个人上教堂是做礼拜吗?不是,他只是来听道理。你不要以为这人很渴慕上帝的话,这人只是要满足自己的听觉。

“你在这里作什么?”诗人说:“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诗27:4)

我先大略解释诗篇27篇。这篇谈到作者大卫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忧虑和恐惧。这篇诗篇的背景是:大卫年老时,非利士人作反。这事记载在撒母耳记下21章15-17节:“非利士人又与以色列人打仗;大卫带着仆人下去,与非利士人接战,大卫就疲乏了。有巨人的后代以实比诺,他的枪是铜的,重三百舍客勒,又佩着新刀;他想要杀大卫。但洗鲁雅的儿子亚比筛帮助大卫,击打那非利士人,将他杀死。那时,跟随大卫的人向大卫起誓说,以后你不可再与我们一同出战,免得你使以色列的灯熄灭了。”

当时大卫的处境如何呢?他在第2节说:“那作恶的,就是我的仇敌,前来吃我肉的时候,就绊跌仆倒。”在英文圣经,“仇敌”不是一个字,是两个不同的字(Enemies、foes)。这两个字在希伯来文,一个是指里面的仇敌,还有一个是指外面的仇敌。可见,大卫的处境是内忧外患。

在这样的处境下,大卫在第1节宣告自己对上帝的认识:“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性命的保障,我还惧谁呢?” 四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这节经文,便爱上这节经文。后来,我送这节经文给许多慕道友,现在也送给你们。

请你注意这节经文一个小字,就是“是”。大卫在这里给我们看见,他对上帝有一个绝对的信任,一点疑惑都没有。世界虽然黑暗,上帝是他的亮光;环境虽有危险,上帝是他的拯救;我虽然是软弱,上帝却是保障。这是大卫的信心。他的信心是怎么来的?第四节告诉我们秘诀:住在上帝的殿中、瞻仰上帝的荣美、在上帝的殿里求问。

“住在上帝的殿中”:“住”指长时间的同在。大卫讲自己跟上帝的关系,不离开上帝;“瞻仰祂的荣美”:指抬头看,就是常常思想上帝;“求问”:指一个态度,即寻求上帝的心意,倚靠上帝的指引。

“你在这里作什么?”从大卫的话“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我们知道:我们,跟上帝建立关系;我们来,思想上帝的爱、恩典、诸般属性;我们来,寻求上帝的心意,依靠上帝的指引。所以我们来礼拜,在礼拜前便要做好预备:穿着整齐端庄,携带圣经、预备好感恩奉献的钱、早到、在上帝面前静默祷告、专心聆听上帝的话,关心其他信徒,……。

3.“你在这里得什么?”
上帝是敬拜的中心。我们以诗歌敬拜上帝,我们以祷告敬拜上帝,我们以奉献敬拜上帝,我们以宣讲敬拜上帝。同时,上帝的话以三种形式临到我们。

(1)教导
祈祷、诗歌、见证、教导,都可让我们更认识上帝的权能、慈爱、作为和属性,使我们的信心、爱心、盼望成长,爱主。

“你在这里得什么?”耶稣说:“上好的福份”(路10:42)这“上好的福份”指什么呢?听上帝的话,并从上帝的话得到安慰、帮助、力量、医治、更新,……。

(2)牧养
生活中充满诱惑试探,我们可能会不小心走差路,但自己却不知道。但在礼拜中,上帝透过祂所拣选的牧者牧养我们,如同牧人牧养羊群一样,免得羊走迷了路。牧者的牧养信息,有的是安慰,有的是宣告,有的是劝戒,有的是责备。保罗对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说:“我在你们中间从来没有讲谄媚的话”(帖前2:5)因为牧者的牧养信息不是讨人喜欢,乃是讨上帝喜悦。

“你在这里得什么?”诗人说:“在上帝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上帝的光中必得见。”(诗36:9)上帝的话是智慧,使我们能看清一切事物的真相,看见自己的本相。上帝的话是我们生命之光。

“你在这里得什么?”“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上帝的施恩宝座前,为要得怜悯,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6)我们要得到上帝的怜悯和帮助。

(3)圣礼(圣餐)
圣餐是纪念主耶稣的爱和牺牲,也是上帝与我们同在的一个记号。我们要守圣餐,因为守圣餐表示你是属于上帝的。

“你来这里得什么?”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11:28)礼拜,不是心情好的时候的事。心情不好、事情不顺、更要来做礼拜,敬拜上帝,祈求上帝的带领和祝福。

结论

祁克果(Kierkegaard)说:“上帝是观众,我们是演员。”换句话说,上帝在看着每个来做礼拜的人如何敬拜祂,不是做礼拜的人在看其他的人如何做礼拜,如:如何带领唱诗,如何领会,讲员讲什么道等等。做礼拜,就是参与礼拜。每个做礼拜的人,不伦是在台上事奉的人,或是在台下做礼拜的会众,一律都要尽心,尽意,尽情地礼拜,同心祈祷,一起唱诗,一起读经。

圣经说耶稣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藉着十字架,使我们与上帝和好。(弗2:16)十多岁时,我第一次唱“流血之泉”深受感动。今天的回应诗歌是唱这首诗歌,祈愿主耶稣的爱感动你,激励你,我们大家同心追求,每次做礼拜向上帝献上更美的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