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Richard Lam on Thursday, March 31, 2016
Posted by Richard Lam on Sunday, March 27, 2016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题目:抹大拉的马利亚与复活的主
经文:约翰福音20:11-18
请问你有试过一个人在天还黑的时候去墓园或坟墓吗?我相信那时候的墓园是又宁静又黑暗,人可能会感到惧怕。在天还黑的时候,有一位妇人急切地来到墓园,而且走向一个特别的坟墓,虽然墓园又宁静又黑暗,但是却没有为她带来任何的惧怕,到底是谁能够使这位妇人具有格外的勇气呢?这位妇人到底又是谁呢?从今日证道经文的上文,让我们知道这位的妇人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而且她走向的那坟墓就是主耶稣的坟墓。今日的经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为何她哭呢?让我快快地告诉大家,当马利亚来到主耶稣的坟墓前时,她看见坟墓的石头已挪开,她看不见主耶稣在坟墓里,就认为主是被人挪去了。于是,她就站在坟墓外面哭。我们知道,主耶稣不是被人挪去,而是已经复活了,不但如此,透过今日的经文,主耶稣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这是要证明主的复活。今天,我以“抹大拉的马利亚与复活的主”这个的题目,让我们一起从抹大拉的马利亚身上学习她三颗心的功课。
(1)爱主的心
根据圣经的记载,在耶稣被捕及受难期间,门徒都离开主耶稣逃走了(马可福音14:50)。但是,却有一群敬虔的妇女跟随耶稣来到十字架前,在这群的妇女中,抹大拉的马利亚是其中之一位,而且当我们对照其他的福音书时,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名字都出现在经文中,这可以证明她是其中一位被关注的人。抹大拉的马利亚是从加利利来跟随耶稣,服事耶稣的其中一位的妇女。她曾被七个鬼所附,在痊愈之后,与其他的妇女跟随耶稣周游各城,并以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路加福音8:1-3)。不但如此,她也与其他妇女一同地站在耶稣的十字架旁边,亲眼地目睹耶稣的受苦,以及忍受亲眼看见耶稣死去的痛苦。除了“爱”,没有任何的理由让她承受如此重大的挑战。抹大拉的马利亚的服事与跟随,表现了她对主耶稣的忠诚与爱;她在耶稣十字架下的出现,更让我们体会她对耶稣那份无法割舍的爱;甚至,她对耶稣的爱继续地表现在今日经文中的上文,“清早”和“天还黑的时候”就去耶稣的坟墓那里找耶稣,这正表现出她对耶稣的挂念和关爱。
当我们认真和仔细地阅读经文,在十字架下,与主同度最后死亡时刻的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在清晨天还黑的时候即匆匆地来到坟墓前的是抹大拉的马利亚,而且当马利亚来到坟墓前时,看见石头被挪开,看不见耶稣的时候就跑来见西门彼得(他是被门徒公认的领袖)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但是,马利亚不像那两位门徒,在发现空坟墓的事实之后,就回到自己的住处去了,反而她留在空坟墓的旁边。从以上所说的,我们可以肯定,抹大拉的马利亚是有爱主的心,而且她对主的爱是永不放弃的爱。
虽然两位的门徒回到自己的住处去了,抹大拉的马利亚仍然独自地站在坟墓外面哭。根据原文,她的哭是哭泣,是一种哀掉死者的大哭。抹大拉的马利亚不单亲眼看着十字架上的耶稣死去,而且在这空坟墓旁又一次地经历失去耶稣的痛苦,这种双重的打击并没有拦阻她对主的爱。抹大拉的马利亚对主的爱是很坚持的,即使她发现空坟墓,她还相信她能找到主耶稣,就如她所说的,请告诉我你把祂放在那里,我便去取祂。
抹大拉的马利亚对爱主的坚持是今天我们实践爱的最佳榜样,就好像使徒约翰的劝勉说:“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约翰一书3:18)。抹大拉的马利亚可以说是完全活出了这份的爱。她对主耶稣的爱,不会因为周遭的环境或事物的改变,例如:十字架的残酷景象,不能阻拦她对主的跟随;天还黑的时候,也没有消减她对死去耶稣的顾念;而空坟墓的发现,更坚持了她寻找耶稣的决心。
抹大拉的马利亚对主耶稣所表现的爱,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了自己对主的爱。我们就得问问自己,是否环境或人事的改变会影响我们对主的爱?信徒的攻击,朋友的误解,事奉的挫折,甚至社会的嘲笑,是否会使我们对主的爱变得冷淡?在各种的患难中,我们是否仍能凭着信心坚持我们对主的爱是直到永远呢?弟兄姐妹,马利亚的生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我们在爱主的行动上更加突破和坚持。
(2)持守的心
从圣经可知,抹大拉的马利亚拥有一颗持守的心。若我们回到证道经文的上文(约翰福音20:1-10),我们可以看见在清早和天还黑的时候,她就去到主耶稣的坟墓,而且当她看见坟墓的石头以挪开,就跑去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之后,又回到坟墓,站在坟墓外面哭,她是相信主还存在的,只是被人挪去而不知道去了哪里,所以,她回到坟墓。当我们继续读下去时,她看见两位的天使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在,她告诉天使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去了,我不知道放在哪里。”,她很相信耶稣是被人挪走祂的,因为这句的话她说了两次(约翰福音20:2,13)。之后,她看见主耶稣,但是却不知道她是主,以为是看园子的,而且她还对他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最后,当主耶稣呼叫她的名字时,她看见了她所要找的主耶稣。
吸引的我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的“看见”,她的看见使我认为她有一颗持守的心。例如:
- 首先,当她清早来到坟墓时,她看见的是空的坟墓,她会感到失望,因为没有看见主,但是她却没有放弃地要找耶稣,她坚持至少要能见到主的尸体;
- 第二,她看见天使,奇怪的是,她好像毫无惊讶,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她所看见的是天使啊,因为她太专注地在寻找耶稣。若换成是你我,可能我们看见天使,我们会第一时间问天使,主耶稣在哪里啊?请你告诉我啊!但是,马利亚却没有留意到他们是天使,因为她告诉天使说,有人把主挪去了,她还是坚持地继续思考主耶稣到底被挪去哪里;
- 第三,她看见耶稣,但是却误以为是看园子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她眼中的泪水模糊了她的视力?又是否她在墓园所见的耶稣,与她先前所认识的耶稣长相不同?当然,圣经没有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但是有两点是我们可以知道的,
二,约翰藉着这样的写法,描述马利亚的错认,是要带出耶稣复活的形体和耶稣升天的神学教导,例如:在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耶稣亲近他们,和他们同行,可是,圣经的描述是他们的眼睛模糊,没认出耶稣(路加福音24:16),以及在提比哩亚海上打鱼的门徒,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祂是耶稣(约翰福音21:4)。
以上所说的都是主耶稣复活后的显现,因此,抹大拉的马利亚认不出复活的主是不奇怪的,因为马利亚在肉眼视力的限制中,她无法认出复活的主耶稣是正常的;第四,看见的主。当主呼叫她的名字时,她认得是主就转身回应说“拉波尼”(老师的意思)。马利亚在认得主耶稣以前时是没有看见耶稣,但是她没有放弃,坚持继续寻找耶稣。最后,她要看见的耶稣,却让她看见了,而马利亚说:“我已经看见了主”。
抹大拉的马利亚因拥有一颗持守的心,她没有放弃地寻找主,为了要看见主,而她得到最大的奖赏就是,能够亲身体会眼见复活主的喜乐,并成为传扬耶稣基督复活以及升天的使者。弟兄姐妹,是否我们有如马利亚的持守心呢?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会遭遇挫折、难处、危险,甚至有时候会走投无路,请问我们是选择埋怨放弃还是持守相信呢?马利亚的持守心,是我们在信仰旅途中的榜样,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要选择持守在主的身上,要看见主。
(3)顺服的心
抹大拉的马利亚不但是第一位亲眼看见复活主的信徒,更承受了宣告主已复活,并且主要升上天的这大好信息的托付者。主耶稣亲口对马利亚说:“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耶稣托付马利亚的信息宣告,我们看见她就去告诉门徒,执行了主耶稣所交托她的重大使命。她顺服主耶稣的吩咐。
我们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女性是不被看重的,但是透过今日的经文,我们看见因为马利亚的顺服,她被上帝使用成为了向男性门徒宣告或报告主复活的大好信息的宣扬者。这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门徒来到坟墓都没有看见主,而且只是一位平凡妇女去宣告主的复活,可能没有人会相信或听,但是抹大拉的马利亚没有因为这样选择不听或不顺服主的吩咐。圣经记载说她去向门徒报信。
抹大拉的马利亚虽然只是一位平凡的妇女信徒,但是因为她对主有一颗顺服的心,主使用她,并让她参与在耶稣事工中的重要的时刻。在主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下,我们看见她的出现,而在空坟墓的旁边,我们也见她孤独站在外面哭着的出现。最后,在亲眼看见复活主的高潮中,她也出现在场。主的受难、空坟墓和复活,都是主耶稣得荣耀的重要阶段,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要义,而抹大拉的马利亚如此地蒙福,得以见证主耶稣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而这些重要的时刻都与她有所关连,都是因为她的顺服。
弟兄姐妹,顺服的心应该要存在每一位基督徒的心上。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顺服的心是因为太多考虑自己,太多体贴自己,怕因为顺服自己吃亏,怕因为顺服内心和肉体不舒服等等。今天我们从抹大拉的马利亚身上看见,因为顺服主,她蒙福。
结论:
今天是复活节主日,透过抹大拉的马利亚与复活的主的关系,让我们反思我们的三颗心:爱主的心、持守的心、顺服的心。今年,当我们要建立质量并增的教会时,所谓质就是生命的成长,而量就是人数的增长,我们需要这三颗的心。让我们从今年的复活节开始,我们都拥有一颗爱主的心,凡事都先想到主;持守的心,要继续坚持在主的道路上,即使遇到困难;顺服的心,愿意遵行上帝所托付我们的工作,不看自己,只看上帝。当我们好好地去保守这三颗的心,我相信不单你得到祝福,别人也得到祝福。
Posted by Richard Lam on Sunday, March 27, 2016
Posted by Richard Lam on Saturday, March 26, 2016
Posted by Richard Lam on Saturday, March 26, 2016
Posted by Richard Lam on Sunday, March 20, 2016
Posted by Richard Lam on Sunday, March 13, 2016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题目:袮之於我 VS祂之於我(1)
经文:约翰福音 3:1 - 6
在华文:我、你、他,三个代名词。我,第一人称;你,第二人称;他,第三人称。若用我、你、他,这三个代名词来表达人与人的关系。“我-你”,指关系直接、亲密、没有隔阂隔膜;“我-他”,指关系间接、疏远、不亲、隔阂。
从今天开始,我以“祂之於我 VS袮之於我”为题做一系列分享讲解,让我们从上帝的话的亮光中思考反省自己与上帝的关系是“我和袮”,抑或“我和祂”?
1923年,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写了一本书:《I and Thou》。布伯提出,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人需要两种关系的存在而存在: “我–你”(I and Thou)与“我–它”(I–It )的关系。“我–它”(I- It),指一种人与物的关系;“我–你 ”(I- Thou),指一种人与上帝或与人的关系。
对布伯来说,人是可以“与上帝相遇”的。
我们是怎么认识人的?透过彼此的对话、交流、接触,认识对方、认识自己,人与人关系就彼此建立起来。我们是怎么认识上帝的?同样,透过对话、交流、接触,认识自己、认识上帝,人与上帝关系就得以建立起来。这种关系就是布伯说的“我-袮”( I-Thou)关系。这种“我-袮”(I-Thou)关系是我们的信仰、生命历程,以及生命成长不能缺少的必然阶段。
我举个例子。诗篇23篇讲的就是人与上帝的关系。
1-3节:“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祂使我的灵魂苏醒……。””
诗人晓得上帝是牧者,且得到上帝看顾、供应、带领、同在,诗人与上帝的关系一定很亲密阿。可是,这时候的诗人,与上帝关系却是“我-祂”( 祂之於我)的关系,就是疏远、不亲、隔膜。我们继续看诗篇23篇。
4-5节:“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袮与我同在,袮的杖,袮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袮用油膏了我的头……。”
诗人生活变化,敌人威胁,死亡阴影笼罩。这时候的诗人,与上帝关系是“我-袮”,就是与上帝关系亲密、没有隔阂,也就是“我-袮”(你之於我)关系。
这是什么?甘文阁辣椒酱。上个月2月28日星洲日报周刊刊登了这家辣椒酱老板惧述汉的见证。他在17年前信主。信主前,他烂赌;赌马、万字、麻将样样在行,弄得几乎报穷。有一天,一间中西药店老板邀请他太太去教会,半年后,夫妻两人都去了教会。信主后,他戒赌了,且赎回了押出去的芭地。信主后,他做礼拜从不迟到,他的主日崇拜出席率是52 x 17–1;信主十七年,只缺席一次主日崇拜。那次缺席,不是因为忙,不是因为生意,不是因为应酬,而是他中了骨痛热症!
这位弟兄与上帝的关系,最初是“我-祂”(祂之於我),后来,“我-袮”(袮之於我)。
我现在要跟大家讲一个圣经人物,研究这人与上帝关系是如何的从“祂之於我”进展至“袮之於我”。
1。尼哥底母其人
尼哥底母是《犹太会议》议员,德高望重的教师,受人敬重的宗教领袖。他听闻有关耶稣的一切事情,欣赏耶稣,包括欣赏耶稣的言说教导,耶稣那不寻常的怜悯心肠与满怀的爱,以及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
2。尼哥底母“夜里来见耶稣……。”(2节)
为什么他要在晚上见耶稣?大白天他有很多机会可以见耶稣的,因为耶稣经常在公开场合里出入、教导,他可以大大方方的跟耶稣说话。以他的身份,就算耶稣总是被人群簇拥,只要他出现,围绕耶稣的群众想必会自动把最优质的时间和空间保留给他和耶稣。
为什么他要在晚上见耶稣?因为在白天见耶稣,在公开场合见耶稣,要付代价的。耶稣只是木匠,又来自名不经传的拿撒勒。如果人们知道他竟然敬仰倾慕这位耶稣,人们会怎么想?无可置疑,他的地位声誉,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他选择在晚上见耶稣。晚上见耶稣,没有几个人会知道;晚上见耶稣,可以避免被人责难;晚上见耶稣,可以在不改变现状下,与耶稣发展一段特殊的关系。你们说,这时的尼哥底母与上帝的关系属哪一种?祂之於我?袮之於我?“祂之於我”!
2。“神迹……若没有上帝同在,无人可行”
马太福音9章、12章,马可福音3章,以及路加福音11章,都记载耶稣施行医病赶鬼的神迹。可是,人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耶稣是靠鬼王赶鬼。尼哥底母呢?当周围的人,当人们还在怀疑耶稣行神迹奇事的权柄能力时,尼哥底母却清清楚楚的说耶稣行神迹是因为上帝同在。你们说,这时的尼哥底母与上帝的关系属哪一种?祂之於我?袮之於我?“祂之於我”!这话怎么说呢?
今年,我再给以赛亚学校学生写“我与上帝”这题目。三十多个学生,四位成绩拿A+。为什么?只有这四位同学清清楚楚的说出个人与上帝的个人关系。其他人,虽然写了很多上帝的事,但只是知识;听来的,抄来的,从第三者来的,不是自己亲身生命体验与经历的。
尼哥底母对耶稣的认识的确与众不同,但那只是知识而已,不是生命接触,不是生命经历。因为尼哥底母与上帝的关系只是祂之於我,所以,耶稣对尼哥底母说要“重生”。
3。“人若不重生”(3节)
耶稣说话从不兜兜转转或转弯抹角,耶稣直截了当,不客气的对尼哥底母说要“重生”,需要“重生”。虽然尼哥底母从小就熟读圣经,虽然尼哥底母享有崇高宗教地位与身份声誉,耶稣根本不看那些,因为这些只是尼哥底慕自以为是的宗教外衣,耶稣要的是“内在生命”,耶稣要的是生命更新,人与祂的关系。
尼哥底慕确实说对了耶稣的身份,但那与跟耶稣建立生命关系是两回事。
反思:圣经知识,教会中事奉,事奉角色,等同与上帝是“袮之於我”(I- Thou)的关系?
4。后来……。
约翰福音第三章记载尼哥底慕跟耶稣的会面与对话。尼哥底慕有什么反应?心里想什么?有做了什么决定吗?第三章没有记载,我们可能以为他还是没有跟耶稣建立新的关系。但我们读到第七章时,我们有了很惊讶的发现。
第七章的背景是:耶稣的声望与日俱增,宗教领袖们开始感觉不安、嫉妒、恐惧。于是他们召开《犹太会议》,要找个罪名来叫耶稣闭嘴。《犹太会议》共有72名成员,有一部分议员打算扣耶稣“假先知”帽子;以“假先知”罪名控诉耶稣。尼哥底母是《犹太议会》议员之一。之前,他说相信耶稣是从上帝那里来的。现在,他会发言吗?还是保持沉默,明哲保身?第51节:“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做的事,难道我们的律法还定他的罪吗?”这是尼哥底母说的话。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是公然的为耶稣说话,比较之前晚上去找耶稣,尼哥底母显然进步了,改变了。他的进步、改变,一点奇怪也没有,因为那天晚上他跟耶稣谈话;耶稣的话是“生命之道”阿!
上个月,一位中学女同学(陈金花)摇电话来。问我记得中学时曾经跟一位同班女同学争论做礼拜的事。她说很奇怪,那位女同学已经是基督徒。而且,全家信主。我说不记得了。不过,不奇怪嘛。我补充说,你那时也不是基督徒,现在也是基督徒了。她回答说那时有去教会,只是没有读圣经,什么都不知道。现在每天读圣经,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谁。
尼哥底母为耶稣说话后,其他议员回应:“你也是出於加利利吗?”这句话我们听来没有什么,但在那个时候,这句话带着污蔑诋毁在内。在那个时候,没有人会以来自加利利这个地方为荣的,当时甚至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拿撒勒能出什么好东西?”加利利曾经出现几次骚乱,罗马政府对这个对方印象很恶劣。所以,议员们的话是攻击尼哥底母,冲击尼哥底母的地位与威望。
尼哥底母害怕了吗?退缩了吗?约翰福音第十九章我们又看见尼哥底母出场。当时,耶稣被钉、死了。耶稣身体被取下,等著被安葬。这时,“尼哥底母带著没药、沉香约一百斤前来。”那是价值连城的昂贵香料。不过,重点不是价钱,而是尼哥底母的行为背后:尼哥底母不再隐藏自己对耶稣的情感、关系。当时的局势是四面楚歌、风声鹤唳,大部分人害怕被牵连,早已逃之夭夭。尼哥底母却在这个时候不顾一切表达对耶稣的爱与奉献,尼哥底母这时做的事,已经超越遮遮掩掩的信仰、超越言语和口头的相信。你们说,这时尼哥底母与上帝的关系属哪一种?“祂之於我”?“袮之於我”?“袮之於我”!
尼哥底母与耶稣的关系,已经从最初的“他之於我”成长至“你之於我”。
约翰福音19章是我们最后读到有关尼哥底母的故事。根据传统教会历史的资料记录,尼哥底母最后成为第一世纪的殉道者。
结语
“因为你所行的神迹”(2节)
我要请大家注意的,第二章记载耶稣水变酒神迹,记载耶稣一个神迹吧了。可是,尼哥底母这里说的“神迹”这字,却是复数(miraculous),超过一个神迹。这让我们晓得,约翰福音作者并没有把耶稣所行的每一件神迹都记录下来,只是选择性记录耶稣行的一些神迹。选择的目的是什么?约翰福音书钥节:“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嫉妒,是上帝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1)
因此,我选择讲解约翰福音所记载耶稣行的七件神迹,从耶稣所行的神迹认识上帝,认识自己,生命更新,生命成长,与上帝建立“袮之於我”或“我-袮”(I-Thou)的关系。
10-4-2016年
题目:袮之於我 VS 祂之於我(2) Posted by Richard Lam on Sunday, March 13, 2016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