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讲台信息 Sermon 30/10/2011

| 0 comments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为长者庆生祝寿 Birthday Celebration, October 2011

主日讲台信息 Sermon 23/10/2011

| 0 comments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樂龄团契职员就职礼MSF Committee

New committee members for Methodist Seniors Fellowship

主日讲台信息 Sermon 16/10/2011

| 0 comments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题目:生命伦理-3
经文:诗90:12-16节

上个月22日报章报道我国国家心脏中心引进了第三代心室辅助器。相关病人若装置这种“人造心脏”,就可以过正常生活。报章说病人都很感恩,因为“人造心脏”使他们继续活着。

对于装置这种非自然卫生仪器“人造心脏”,生命伦理怎么说?我们是否可以根据“消极自然安乐死”观点,对这些病人说:“人造心脏只是延长死亡,装置这些维生仪器是错误的。”?当然不能。因为生命伦理不单单谈讲生存和死亡,生命伦理也提及苦难和生命的意义等等。今天我引用三位圣经人物作分享。

1.约伯 –夜间歌唱
生命总有缺口,人生也不完美。人生难免有苦难和悲哀。就如约伯,他为人“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伯1:8)这么的一个好人,却遇到种种苦难;撒旦夺走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子女、财富和健康。不过,在重重打击下,约伯始终没有离弃上帝。“在这一切的事上,约伯并不犯罪,也不以上帝为愚昧。”(伯1:22)

曾经有人说我不要太热心,理由是:约伯热心,撒旦就攻击他。如果我热心,我怕撒旦也会攻击我。其实,这让的话只是片面道理。第一,虽然约伯受攻击,但是后来却得到比先前多一倍的祝福。如果你有机会做选择,你是选择先苦后乐,还是先乐后苦?我想必然是选择先苦后乐。同样,约伯就是先苦后乐。所以他热心只有使他得到更大祝福。第二,不要以为热心的人必有苦难;不热心的人没有苦难。因为人犯罪,这世界已经被咒诅。每一个人,不伦热心不热心,基督徒非基督徒,都难免苦难。

有一本书《Soul Surfer》,作者是只有一只手臂的Bethany Hamilton。她写这本书时只有14岁,书中记载着她不凡的经历。她不是生来只有一只手臂,她是在13岁时在一次滑浪中被鲨鱼咬掉一只手臂。她热爱滑浪运动,虽然失去了一条手臂,仍然用单臂重新踏在滑浪板。用单臂滑浪的难度很高,然而她不灰心,勇敢地面对挑战,接受挑战。终于,她重新参加滑浪比赛。

苦难没有把她击倒。当记者问她为何那么坚强,年纪轻轻的她回答:“因为是上帝的允许,这件事才会发生在我身上,所以我相信上帝必会赐给我足够的恩典与力量。” 她对上帝的信仰让她化苦难为动力,勇敢地面对她的将来。

有人说苦难好像一块石头,你可以用它来建造房屋,也可以让它把你压住。有一句话说:“人若不能控制困难,就会被困难控制。”中文“困”这一个字是被四面的墙围住,让我们不能脱身,若你靠着上帝的恩典打开一道门,那么,“困”就成为“闲”。你不再被困难所捆绑,而是轻轻松松的出入,因为你靠上帝的恩典打开一条出路,靠着上帝的恩典不被困难控制,反而控制困难走出困境。

《神未曾应许》这首诗歌的歌词非常美:

1
神未曾应许:天色常蓝,人生的路途,花香常漫,
神未曾应许:常晴无雨,常乐无痛苦,常安无虑。
副歌:
神却曾应许:生活有力,行路有光亮,作工得息,
试炼得恩助,危难有赖,无限的体谅,不尽的爱。

2
神未曾应许:我们不遇:苦难和试探、懊恼忧虑;
神未曾应许:我们不负:许多的重担,许多事务。
副歌:
神却曾应许:生活有力,行路有光亮,作工得息,
试炼得恩助,危难有赖,无限的体谅,不尽的爱。

3
神未曾应许:前途尽是,平坦的大路,任意驱驰;
没有深水拒,江洋一片,没有大山阻,高薄云天。
副歌:
神却曾应许:生活有力,行路有光亮,作工得息,
试炼得恩助,危难有赖,无限的体谅,不尽的爱。

这首诗歌教导我们:在风暴、苦难、懊恼、忧虑等苦难中,上帝与我们同在,上帝是随时的帮助。约伯在苦难后,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5)他在苦难中遇见上帝,经历上帝更大的恩典和慈爱。

我们生活在世上难免有苦难,然而要相信,我们的上帝比苦难更大。因为上帝,我们能夜间(苦难中)歌唱。

2.保罗 - 视死如归(腓1:23-24)
“要不要让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赞成让病人知道,因为病人有知道的权利。因此要告诉病人生什么病,甚至告诉病人大概只剩多少日子,好让病人有心理准备,也能病人在死前还能先作一些必要安排。第二种不赞成让病人知道。结果,明明患上末期癌症,只有两三个月存活,却还瞒着病人,用各种话蒙骗病人。问题是:虽然一再的对病人说身体没什么,但病人身体还是一天天衰弱下去,病人难免疑心重重,吃睡也不安。另外,有的人一方面瞒着病人,另一方面却对病人说一些话中有话的话。如:“要吃什么就快吃啦”“有什么心愿吗”“……”,这些话不是等于告诉病人吃得日子不多了,机会也不多了?有的人则忽然对病人特别好,百依百顺,也使病人疑心自己活不久了。

我问你:如果你生病,你要医生或家人告诉你是什么病,包括还能活多久,还是不要告诉你?(?)我想比较多人选择“要”。上个月5号,本堂荣誉执事王林秀英姐安息主怀。她在世最后一个礼拜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呢?“牧师,我走了之后,你要替我做的好看。”她的意思是:她的后事如丧事礼拜,追思礼拜等等,要荣神益人,不可失礼于人。过后,她家人发现她已经写好自己安息后要通知亲友和主内弟兄姐妹们的讣闻,也交代一项一项要做到奉献。换句话说,她在世时已经为她身后事先作了预备和安排。我想已故荣誉执事所做的,我们可以学习的。

苹果电脑公司前执行长乔布斯(Steve Jobs)有句名言:把今天看作是自己在世上的最后一天。弟兄姐妹们,如果是你,你要这么做?除了珍惜今天,有一事情一定要做,即:安排或交代自己后事,写遗嘱,……。举例说,我曾说过自己喜欢百合花,日后后事只要百合花,便是其中的交代之一。当然,你也可交代要土葬,还是火葬;在家里,还是借用会馆;丧礼要唱什么诗歌;要做什么特别奉献,……等等。

有的人避谈死亡,有的人避想死亡,我们基督徒却不需要如此。你看保罗怎样谈死亡:“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腓1:23-24)这段话给我们两点思考。

(1)“离世与基督同在”
这句话指他自己将要死了。不过他说是“好得无比的”。保罗能坦然面对死亡,因为他视死如归。
中文“撒手而归”形容一个人去世。这个“归”字对基督徒来说特别有意思。圣经说我们基督徒去世,灵魂乃是归回赐灵魂的上帝。因此死亡对基督徒来说是“回家”;回到天父上帝的天家。所以不单只是保罗视死如归,每个基督徒也是。

诗歌《这世界非我家》的副歌很有意义:

我主,你知,我无良友像你。
O Lord,you know I have no friend like you.

天堂若非我家,我必流离无依;
If heaven’s not my home, O Lord what will I do;

天门为我打开,天使呼召迎迓,
The angels beckon me from heaven’s open door,

故我不再贪爱这世界为我家。
and I can’t feel at home in this world any more.

天堂是信主的人的家,生命最后归宿。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When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这首诗歌音乐轻快,唱的时候心情轻松雀跃,诗歌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句话“在那边点名我亦必在其中。”这首诗歌副歌是这样的唱: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我亦必在其中。

上帝一点名,我们就回家了。因为生命册上有名字。

(2)“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
这话反映了保罗的情感;不舍得。

过去,80巴仙是在家去世,20巴仙在医院去世。现在,20巴仙在家去世,80巴仙则在医院去世。过去是亲人围绕床边去世,现在是在医院孤独地去死。难怪一些人,尤其年纪大的人,一听说去医院或住院,就起了抗拒的心,不舍得情感是其中一个原因。只是,我要说的是:不伦在家或医院,基督徒同样持有诗人的盼望:“我醒了的时候,得见你的形像,就心满意足了。“(诗17:15)你一睡去(死去),就是进入永恒世界。那时你看见的不再是这世界事物,而是生命的主,我们的上帝。所以诗人那么说。

因为环境改变,现在多数病人在医院去世。因此我劝告你们:不要把每年的假期拿完,一定要保留至少两三天。因为万一亲人入院,你便可以随时拿假期陪伴,不必面对无假可拿的困境。另外,虽然基督徒视死如归,但我劝告你们:在亲人后事上,不可草率行事。基督徒在钱财管理上,为至亲家人后事事先作储蓄。亲人是亲人,不是狗,不是猫,后事要好好的处理,包括庄重,神圣,不失礼于人。

3.摩西 - 生命祈愿
有人死了,可能会有人问几岁了?四十岁,听的人会摇头或叹息或说可怜;五十岁,可惜;六十岁,微笑;七十岁,点点头;八十九十岁,哗!这么长命。八十岁,九十岁,长命吗?长命,但八九十年可是很快过去啊。所以当你觉得某某人可能活够了,对当事人来说,可能还是希望继续活下去。只是,上帝赐我们生命,不是单单存活(being alive),还要做一个人存活(being human),以及活得有价值(life worth living)。这是摩西的生命祈愿给我们看见的。

摩西在120岁时写诗篇90篇,那是他在世最后一年。比较祖先亚伯拉罕活了175岁,以撒活了180岁,雅各活了147岁,摩西只活120岁,摩西比任何人更能体会生命短暂。只是,摩西不是在感叹生命短暂的消极层面,他乃是从生命短暂的事实,发现如何使生命活的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所以他做了几个生命祈愿。

(1)祈求智慧 12 节
“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12节)

这里出现“数算”两个字。我们有没发现,只有人类才会数算时间与日子。时间是从秒到分,分到时,时到日,日到周,周到月,月到年,年到世纪。这种算法实在太秒了。人类在万物中,是唯一能够数算的被造物。我相信其他动物就缺少这份能力。举例说若你家母鸡对你说:“我已经帮你生了50粒蛋,你还要我再生吗?”母鸡若会算,我们就麻烦了。只有人会算,因此,人也就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智慧。

摩西的第一个生命祈愿便是求如何使用时间的智慧。你如何使用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有智慧使用时间,才有智慧的生命。

(2)祈求赦罪
“求你转回”(13节)

只有罪使上帝转身离开我们,因此“求你转回”这句话是祈求赦罪的意思。

这篇诗篇第八节说:“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这里提到“罪孽”与“隐恶”,指我们自己知道的罪,和我们自己不知道的罪。因此从摩西的祷告,我们可知道摩西是很认真的看待罪恶,很认真的认罪。

有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对我说,我不能原谅我的父亲。他的父亲九十多岁了。我问他 怎么一回事?他说在他十七岁时,他父亲有一次打他打得很凶。这人说这话时,我能感受到他伤痛的心。但这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将近五十年、半个世纪了。他只想到几十年前父亲给他的伤害,六十多年来,难道他就没有伤害过父亲吗?

许多人常常是“我不能原谅他做了那件事”“我不能忘记他说的那句话”,有没有想到自己也是罪人。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不可原谅的?还有什么好计较的?人生在世,我们都需要上帝赦罪之恩,我们也需要饶恕人。这是摩西的第二个生命祈愿。

(3)祈求神爱
“求你早早饱得你的慈爱”(14节)

这“早早”两字非常有意思,这句话和那些讲“迟一点”“慢一点”的人不同。摩西知道有了上帝的爱,就有了一切;没有上帝的爱,就将失去一切。

(4)祈求得胜
“求你……受苦的日子,……叫我们喜乐。”

我们将遇见何事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祷告:祈求得胜之果。圣经没有说信主的人都是平安喜乐的, 但圣经应许我们可以在一切的事上得胜有余。(8:35-37 )

结论
Richard Hollway说:“教会其中一个最庄严的责任和权利,就是去帮助人类纪念已故者并预备本身的死亡。” 这话提及两点。

1.“帮助人类纪念已故者”

基督徒丧事的基本事奉是:
  • 明确及不妥协地承认死亡这伤痛的事实
婚礼的誓约,公开的宣告,确定婚姻的事实。丧礼,公开的宣告使伤痛者的心得到确认,接纳。
  • 追思那亲爱的已故者
这是一种祷告,一种诉求。它不是跟上帝讨价还价,也不是代负已故者的担子。
  • 认同哀伤者的悲伤与痛失
兼顾人性哀伤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2.“预备本身的死亡”
预备本身的死亡是提醒我们死亡对生命的意义,不只是人离世一刻,而是人出世以后便要经常面对的。

死如果从积极角度来了解,就是我们需要积极活出丰盛的人生,从而掌握生命的意 义,以致无悔地面对死亡。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大约5000字,但到了今天仍然被视为一本智慧之书。老子说: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不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这段话意思是:贫穷并不是值得羞愧的事,值得羞愧的是贫穷而没有志向;地位卑贱并不令人厌恶,可厌恶的是卑贱件而又无能。年老并不值得叹息,值得叹息的是年老的时候一是虚度一生;死并不值得悲伤,可令人悲伤的是死去却对世人没有任何益处。

死亡是自然法则,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有的人活到老,该做的都做了,人生了无遗憾。相反地,活着时一事无成,这种生命毫无价值、意义。有的人处理死亡的做法常常只是“相信耶稣要早”。其实,基督信仰应该是:少年人明白生命的可贵,青年人了解人生的限制,中年人敢于接纳生命的遗憾,老年人学习勇于面对死亡。如果我们的信仰能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对死亡有所掌握,这才是真正的福音。

圣乐主日Sacred Music Sunday 09/10/2011




More photos

主日讲台信息 Sermon 09/10/2011

| 0 comments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林观凤姐家庭献诗Family Atar 68

| 0 comments


Pray for PMR students


主日讲台信息 Sermon 02/10/2011

| 0 comments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题目:我信普世宣教大使命-2
经文:太28:28:19-20节


自2009年开始,本堂每主日诵读的使徒信经多了一句“我信普世宣教大使命”。可能有人会问:这句话可以加上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要知道,使徒信经是怎么来的?据说五旬节后,十二使徒分散往各地传道,为确保真理的合一,制定了此信经,由各使徒每人提供一句,所以全篇共有12句。不过,大部分人认为是后人根据使徒所传的道,于主后第二至第九世纪之间写成。


使徒信经乃是针对异端撒伯流主义(Sabellianism)的不相信三位一体;马吉安(主义Marcion)的不相信基督道成肉身及复活;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的不相信基督有身体;多纳徒主义(Donatism)的不接受大公教会所写。因此使徒信经强调“三位一体”、“基督的神人两性”等信仰。可见,使徒信经产生的目的是护教,使徒信经并不是在考量整本圣经的主要教训后整理出来的信仰纲要。所以使徒信经不是使徒的信仰总纲,使徒信经也不是教会的信仰宣言,使徒信经更不是基督徒信仰的总纲。因此我们不能以为使徒信经是我们的“信仰大宪章”。使徒信经强调的只是上帝论,基督论,个人救恩论等,其他信仰如:教会存在的目的、教会的本质与使命,最大的诫命等都没有提到。换一句话说,使徒信经还有不足之处。也是因为使徒信经有不足之处,教会历史后期先后出现了其他的信仰宣告。如:1563年俄海德堡信条(Heidelberg Conference ),1647年的威敏寺信条(Westminster Conference),圣公会的39条( AnglicanThirty-Nine Artricles ),以及洛桑之约( The Lausanne Covenant )等等。


因为使徒信经有不足之处,本堂领会者乃是说“让我们以使徒信经来告白我们的信仰”,不是说“让我们来宣认信仰”。后者给人的印象是:我们的信仰全部涵盖在使徒信经里。使徒信经提到的信仰只是部分。因此本堂加多一句“我信普世宣教大使命”,是可被接受的。我们特地将这句话刮胡,也表示尊重原本信经全文。


“我信普世宣教大使命”。这是讲宣教。宣教是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宣教是由上帝启动的。教会或我们只是站在配搭的地位,或顺从,或配合上帝宣教计划前进。举例说,谁曾想到今年本堂能够一连开设两间布道所?一间开设在没有人开设教会的地方-芭蕾新村,另一间开设在被遗忘了十多年的地方-重建与扩建船头教堂。当上帝感动本堂会友领袖张金祥弟兄,卢惠珠姐妹,以及众执事和弟兄姐妹时,本堂就多了两间新布道所。


杨钟禄牧师送我一本宣教的书,他自己写的,书名很有意思:《神的高架大路》。杨牧师说:“从历史的进程与发展的回顾中,从各时代的事件、人物、运动、影响……等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人间万事之上,看见一条跨越一切阻碍的高架大路,那就是神的宣教高架大道!”换句话说,世界上世事人事环境变化不断,我们却能看到宣教事工不断地发展,就如高架大道发展,不受任何限制或障碍。
上帝是宣教的主,上帝主导着宣教发展与进展。我提几个例子。


1.野地宣教
从族长如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的游行生活,向世人见证上帝的大能。


圣经手册作者海莱博士说,从上帝呼召亚伯拉罕开始,救恩从一人至一家、一族、一国、天下。


2.会堂宣教
主前586年犹太人亡国,犹太人引以为荣的所罗门圣殿被烧毁,犹太人也被掳去巴比伦作奴隶。这些身在异国犹太人,虽然不能几百人一起做礼拜,也没有圣殿可做礼拜,但他们却几个人在一起做礼拜,唱诗赞美祷告敬拜上帝。结果,会堂制度出现了。藉着会堂的宗教生活,这些犹太人在异国和世界各地表现出宗教和道德生活的见证。


不伦是耶稣,或是使徒,都曾在会堂讲道传福音。借着会堂,上帝预备许多人心,听见耶稣福音时便接受耶稣为救主。这事给我们看见上帝的宣教工作。


3.殉道宣教
这是发生在初期教会历史三百年。那段时期,教会经历无数次大逼害,基督徒们受到最残暴的惩治。2001年,我旅游意大利,拍了旅游景点罗马竞技场照片。我回想千多年前,无数基督徒因为信仰,被逼在这个竞技场上与野兽搏斗、被咬死被撕碎。此外,基督徒也成为罗马贵族的消闲娱乐节目。他们在罗马皇帝皇宫花园与干草捆在一起,制成火把燃烧,以照亮皇帝的园游会。还有无数基督徒被打死、钉死、烧死。


人们以为杀死了一个基督徒,就少了一个基督徒。他们没想到,杀死了一个基督徒,却多了千百个基督徒。教父特土良说的好:“基督徒的血成为福音的的种子”。因为基督徒们愿意为主为福音流血,福音就传得越快越远。初期教会历史三百年可以说是以血宣教。血是最好的肥料。福音在信徒流血时传得更快。若是初期教会的信徒不肯为主流血,福音早就停止,我们今天也不可能成为基督徒。所以我们是过去千万忠心信徒用血撒种所结的果子。另外,殉道宣教不只是初期教会,历代都有,从未间断。


4.复兴宣教
十六世纪,教会从信仰错误中纠正过来,这是宗教改革的贡献。十七世纪,通往世界各地的海洋大道打开了,这是航海探险队时代。但若是教会失去属灵生命力,宣教工作也难以展开。于是,十八世纪,卫斯理约翰领导的复兴运动提升信徒灵命,预备教会宣教进军全世界。就如在中国大陆变色前后期间,上帝兴起宋尚节博士,王明道先生,倪柝声先生等一代忠心圣徒,为中国信徒的灵命打下基础。当大考验临到中国信徒时,他们不但没有离开主,反而借着家庭聚会将福音传开。同样,宋尚节博士也将复兴带来星马教会,使星马教会和基督徒在战争的火炼试验中,仍然继续传福音,建立教会。


5.沿岸宣教
18 世纪是工业革命的大时代。那是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哲学革命、科学革命的结果。西方国家成为世界强国,也有了征服世界的野心。这是帝国主义的由来。于是,19世纪是西方国家对外通商以及殖民地时代。但是同时期,也是教会向全世界宣教时机,宣教士们抛乡别井,披星戴月在缅甸、印度、中国等国家沿岸建立教会。


这些人以威廉克里,马里逊,耶德逊等为代表。耶德逊可能不认识,我讲一点。


耶德逊(Adoniram Judson1788-1850)是美国人,他来到缅甸,将全本圣经翻译成緬文,编缅文字典,并向深受佛教影响到缅甸人传福音。1824年英緬戰事爆發,耶德逊被当作间谍,关在死囚监狱,受尽非人的折磨,最后死在监狱里。但今日的缅甸教会,没有人不晓得耶德逊的名字。


6.內地宣教
这些人以載德生或中国內地会,苏丹內地会等為代表。


上世纪中国变色,内地会宣教士不是被赶,就是被逼离开中国。这些内地会宣教士并没失去他们的宣教热诚,有一部分的人来到我国马来西亚,向森林土著/向新村华人传福音,建立教会。这可从“宣教在马来西亚”DVD或书上得知。这是上帝的工作。


7.综合或多元性宣教
这是二十和二十一世纪的特殊。因为教会或福音机构,或以群体方式,或从上帝领受不同的感动,向不同的群体宣教,或以不同方式宣教。如:未得之民、文化群体、属灵争战、全人宣教、网络宣教、视听宣教等等。


结论
从耶稣的话我们可看见有关宣教的几方面:

一,宣教的空间是“直到世界”,即每个地方;

二,宣教的时间是“世界末了”,即时代的终点;

三,宣教的伙伴是“你们要去”,即每个基督徒;

四,宣教的果效是“主的同在”,即经历神(马可16:17)


宣教,人人有责;宣教,有的人在前线,有的人在后方。2006年,本堂开始鼓励信徒認献宣教款。参与宣教款奉献,就是后方的工作。因为有了宣教款,因为有了许多信徒在后方,本堂能够先后到泰北访宣,中国培训,领养传道人,捐献国内外福音机构。在宣教事上,我们的使命一样:使人认识耶稣,使人得到祝福。感谢主,我们开始宣教款認献后,認献的人逐渐增加,更多信徒愿意为宣教额外付出。但愿我们继续同心,让本堂可做更大的宣教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