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题目: 袮之於我 vs 祂之於我(10)
经文: 约翰福音 6 : 1 - 13
五饼二鱼神迹我已讲解三次:耶稣,顾念世人;耶稣,全能的神;耶稣,生命的粮。这一次,我分享这个神迹给我们基督徒生活的教导。
1. 信心与理性
耶稣问说从那里买饼给群众吃?门徒腓力和安得烈两人回应了耶稣的问题。
腓力说:“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7节)腓力提到“钱”。这里“银子”,思高本圣经直译“二百块德纳”。一个“德纳”是当时的普通劳工一天的工钱。二十两银子或二百快德纳就等于二百个劳工一天所赚的工钱。这不是小数目。腓力说就算是有这一笔钱,也是不够买饼群众吃饱。
腓力的回应是“理性”的回应。
安得烈的回应是“信心”的回应。
有关信心与理性或的纠结,教会历史上曾出现三种立场。
(1)特土良(Tertullian,主后150-230): “越荒谬,越相信。”(I believe because it is absurd)
他还说: “上帝的儿子死了,这是十分可信的,因为无理性。”我们可以说他反理性,否定理性。不过,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他是一个 “没头脑”的人。他的来历可真不小;他是第二世纪拉丁教父,人们尊称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希腊最后一位护教士。他的思想影响许多人,包括奥古斯丁在内。今天我们熟悉的一些神学术语是他发明的,如:三位一体(拉丁文:trinitas;英文:Trinity)、位格(拉丁文:persona;英文:Person)、本质(拉丁文:substantia;英文:Substance)等等。
(2)奥古斯丁(Augustine,主后354-430): “先信心,后理解。”( I believ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今天基督徒在解说一些神学难题时,常常会引用他的一句名言: “除非你相信,不然你无法理解。”有一点要记得:他强调信心先,并未否定理性。他说: “任何相信的人都要思想;因为在相信中他思想,在思想中他相信。”他的神学是信心与理性同样重要。
(3)安瑟伦(Anselm,主后1033-1109): “先理解,后相信。”( I understand therefore I believe)
这人是中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神学家。他的 “本体论证”(ontological argument),将中世纪的神学议题推向理性关切的新方向。简单的说,他高举理性,他强调理性先于信心。
不过,我们不要以为他高举理性,就是否定信心,或者说他对上帝没有信心。他曾经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被人尊称为最后一位教父与第一位经院哲学家。
上述三种不同看法或立场,你接受哪一种?
我接受奥古斯丁的看法,即:强调信心先,不否定理性。这是因为在信仰生活上,我们是绝对不能忽略信心。圣经也这样教导,如: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着上帝话语造成的”(来11:3)。许多神迹奇事是由信心开始的,如:
A. “一把面、一点油”(王上 17:1-16)
上帝吩咐以利亚去到一个寡妇的家接受供养,这寡妇却只剩下一把面一点油。若是二人都从数字上着想的话,以利亚可能会不好意思接受寡妇的供养,寡妇也可能拒绝供养先知。然而,两人都是本于信心,也就是信心先。结果,神迹奇事就发生了 – 一把面一点油一直用之不尽。
B. “一小片黑云、一场倾盆大雨”(王下 18:41-46)
三年六个月没有下雨,以利亚祈祷求雨。仆人一连六次都见不到什么,就是到了第七次,也只是见到远处天边有一片小黑云罢了。以利亚一听见,却即刻吩咐众人尽快找避雨躲雨的地方。众人讥笑讽刺他时,滂沱大雨就来了。人们见的只是一片小黑云,先知见的却是上帝的应许 - 大雨必来,这又是信心先的一个神迹奇事。
这些神迹奇事都在讲信心;信心,使你所做的、所讲的、所看的,就是不一样。五饼二鱼神迹也是,我们看到事情的最终演变 - 从信仰以及灵性去领悟。
腓力说: “就是20两银子也不够”。这话好像很聪明,但不管用,因为更重要的是:相信上帝多少?腓力是一个很有数学头脑的人,但在信仰生活上,这种头脑却有可能拦阻圣工进展,拦阻上帝赐福。因为很会算的人比较多算的是钱财多少、人力多少、资源多少,比较容易忽略信心、上帝大能,以及上帝恩典是不受数字限制的。
现在的中学是五年制,我的时候是六年制,有七号(LCE)和九号(MCE)两个考试。不过,我的中学不是六年,我的中学生涯少过三年,但我同样参加这两个考试,而且考到甲等文凭。1981年,我申请去马来西亚神学院受训。李学帝牧师,那时还是青年人,在方会督办公室做事。他告诉我,他看到我寄给方会督的申请信和资料时,对方会督说:哗!这个人的成绩考得这么好。
我讲这些事不是说自己很聪明。的确,有不少人说我很聪明。这些人却不知道我有时读书自修到凌晨四五点,我看见割橡胶的人戴着头灯去割胶。我几乎每天祷告:主阿,你看我努力多少,就赐给我多少。努力,理性的操练;祷告,信心的操练。基督徒生活,信心与理性,是考验,也是操练。
2. 节俭与浪费
“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12节)
“糟蹋”,浪费的意思。英文圣经即翻译“浪费”。“浪费”,我们常听见的话,如浪费食水。如:刷牙时任水流淌;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沐浴喷头;忘记关水喉头;用自来水冲洗马路;用过多的水冲洗汽车等等。
请问:耶稣口中说的 “浪费”指什么呢? “食物”。约翰福音第六章出现一个问题:粮食不够与浪费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耶稣时代的问题,也是普世的问题。粮食问题是今日世界一个非常严重的课题。
目前在全世界最富裕的美国,每八个儿童中,就有一位在饥饿中过活。至于其他国家,如非洲国家饥荒的问题,过去二、三十年,经常登上世界新闻。
其实,单从数量上说,全球的粮食足够世界上67亿人口所需。但事实是:几乎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受到饥饿的威胁,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体重不足。既然粮食足够人需要,世界上为什么还有饥饿现象存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与浪费食物有关。
根据联合国去年(2015)年报告,只要全球减少25巴仙的粮食浪费,就能让地球上的所有人吃饱。联合国说,每年生产的食物中,大约三份之一,即13亿吨食物被浪费。这些浪费的食物,其中包括45巴仙的水果蔬菜、35巴仙的鱼类海鲜、30巴仙的谷类、20巴仙的乳制品,20巴仙的肉类。
食物浪费是怎么形成的?其中一个原因:买得起也丢最多。“买得起食物的人丢得最多”,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节粮计划协调人Robert Van Otterdijk说。
浪费食物最严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加拿大、澳洲和纽西兰,高达39巴仙食物被浪费丢掉,接着是欧洲,31巴仙的食物遭到丢弃。
在英国,每年丢掉420吨食物,平均一个家庭一个月丢掉60英镑。为了减少食物浪费,过去十年,英国推动了一个 “爱食物、少浪费”活动,成功的减少了20巴仙的食物浪费。
201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思前、食后、履行节约”(Think
Eat Save),呼吁大众减少食物浪费和损失。
有一次,我与华勇荣誉会督一起用餐。我发现他吃不多,虽然桌面上佳肴还有很多道。我问他怎么吃这么少。他拿起一小块肌肉说:我们身体一天所需蛋白质,只需吃这一小块肌肉便够了。
华勇荣誉会督的话,使我想到一件事:我国是世界上最多人服用保健品的国家。这是不是说人人怕自己营养不良?所以,除了日常吃的,还服用保健品补足营养?我个人认为,今天的人不会营养不良,只有营养过多。
华勇荣誉会督,我,1981年认识他,35年了,他风采依旧。
我今天穿的这套西装衣裤,2015年班达马兰教会量身订制馈赠的,到今天,我还穿着,还是合身。不论是巴生或芙蓉,都曾经有人说:牧师,你来这里做牧师,你会胖的。事实证明:22年后,我还是我。
“欲望”,听到或看到这个字吗?欲望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欲望没有分好与坏,主要在于我们的定力(管理)。吃,也是一种欲望。当我们饿时,有一种欲望想吃,这是自然也是健康的。然而,吃的欲望若不被控制,想吃就吃,吃了再吃,暴食暴饮,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你们听过那张获得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1994年)照片吗?一个非洲苏丹小女孩频死在挣扎、秃鹰等候叼食的悲惨照片。你知道吗?全世界每一天有超过两万名五岁以下儿童饿死。
门徒腓力起初关心的是“食物”不够(7节),后来要处理的却是 “剩下”的问题。同样,我们也要关心食物“剩下”“过多”问题。不浪费食物,由你我开始。
3. 给予与收受
“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9节)
“给予”,指施舍、施予、给予、提供; “收受”,指接受、获得。
一般上,人们都是看 “接受”“获得”为有福。换句话说,“得到”越多,“受到”越多,便是越多祝福。唯独耶稣的教导是: “施比受更为有福”。有个人说,他相信剩下的十二蓝食物,耶稣给了那个孩童,愿意把自己的五饼二鱼摆上、拿出、给予别人的那个孩童。那个孩童本来只有五饼二鱼,现在则有 “十二蓝食物”。
能够给予表示你拥有,又表示你愿与人分享。
成龙,国际巨星,也是一个慈善家。每一次他做善事,一定穿唐装,因为他要人知道他是一个中国人。小时候,家境贫穷,经常接受教会的救济。每个月教会都有送米给他们。有一次,他对神父说: “谢谢!”神父对他说: “不要感谢我,我不过是代别人将米送给你们。如果将来你有能力,也请你回报社会,帮助别人。”神父的话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也影响他做慈善的工作。
记者问他: “你捐出这么多钱作慈善,你有什么感觉?”成龙回答说: “我很快乐,特别是看到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变。我感觉我是有用的人,我没有白活。”
我们看到当成龙愿意给予、付出时,他的喜乐是加倍的,因为他看到自己的价值 – 我是有用的人。这是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给予,应该有点正确动机:
一. 感恩的给
这是对恩典的回应。有句话说: “奉献永远是出于感恩,而感恩的给是对恩典的回应。”
二. 爱心的给
这是对别人需要的回应。当我们看见一些人的需要,出于怜悯的心,我们愿意给他。当然,我们的给,不能满足他们全部的需要,但至少我们尽了本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三. 信心的给
这是对上帝事工的回应,例如:宣教款。
给与,不只是物质,也包含时间、才能、精神等。五饼二鱼神迹,我们看到一个孩童愿意摆上,成了群众的祝福,就如一首儿童诗歌所说: “我有五个饼,我有两条鱼,愿意放在主耶稣手里,让祂祝福,让祂分给,每一个人都得饱。”
为了建立教会,为了服侍,让我们愿意 “给”,愿意 “摆上”,让我们成为祝福,我们付出的时间、才干、精神、金钱,荣耀上帝,祝福他人。
结论
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什么意思?信仰生活化,表示信仰与每日生活有关。生活信仰化,表示要在生活中活出信仰。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