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考生祈祷Praying for SPM and STPM students

雷周隆捷牧师主日崇拜信息 Sermon 04/11/2012

| 0 comments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题目:更美的关怀(5- 华文教育 
经文:路加福音 1030-37

在中国,你听到有人这么说,某人没有文化或某人文化很低。这话是指某人没有读过书或某人书读很少。中国人口中的文化指教育。

的确,文化跟教育是分不开的。比如,一个人的华文程度愈高,他对华人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愈多。我今天要跟你们分享我们国家华文教育或华校的事。

1. 华人社会重视华文教育和华校发展
                华文教育和华校发展向来是华人社会最关心的事。我国就曾经有人因为争取华文教育和华校发展,或被递夺公民权,或被遣返中国,或被关进监牢。其中,最有名的人物,就是已故林连玉先生。此外,也曾经有政党因为不重视华文教育发展和华校地位,在大选中被华人选民撇弃。

                华人社会为什么这么重视华文教育和华校发展?因为华文教育内容包括了中华文化历史和古典师哲子的代表作,华文教育使学生理解并吸收华人文化遗产。至于华校,则是华人文化的温床。换句话说,若是我国华人没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就会渐渐失去华人文化,以致渐渐地不像华人或变得不是华人。就如我上个月说的,文化是民族灵魂;文化存,民族在;文化消,民族灭!所以,T. S. Elliot说:“在文化的传达与拥护工作上,没有任何保障比语文更为可靠。”

这就是我国华人社会重视华文教育和华校发展的原因。

2. 华文教育和华校风雨路
                 我国曾发生几起关系华文教育发展兴衰,以及华校存亡事件,我举几个例子。

11952年《巴恩》报告书
                 这份报告书否定华人学习母语华文和发展华文的权利。

21961年新教育法令212
                 这条法令授权教育部长可以随时关闭华小。结果,删除这条新教育法令成了华社后来30多年的斗争目标。

31962年华文中学改制国民型中学
                 1962年政府以经济资助威胁,逼使面对经济困难的华文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不过,有60间华文中学不接受改制,这60间华文中学成了今天的独中。

41972年政府修改教育法令,废除华校董事部聘请和解聘教师的权力。

519803M制度
             3M制度下,华小除了华文科和算数科,其他科目都变成马来文。这个3M制度企图使华小变质。

61987年教育部派不谙华文的人到华小担任高职
                 华社群起反对,甚至发动全国华小罢课运动。最后,政府召回派去的人。

72012年教育发展大蓝图
             这分大蓝图企图国小化华小,马来文成为华小第一语言,取代华文。到了今天,我们还是不时从报章看到华社反对这份大蓝图的话。

8)小结
             报章说澳洲中小学将设华文班。其实,不单是澳洲,世界各地,包括邻国印尼、泰国、缅甸,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等等,都纷纷开设华文班,鼓励人民学习华文。这些国家的华文教育发展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反观我国,华文教育发展有了相当规模,因为我国拥有华文中学、华文小学。但我们却看到有些人不意愿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百般设法、千方百计阻扰华文教育发展,为什么呢?

. 狭窄的单元思想和种族主义
                在我国,有些人漠视我国是一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语文的社会的事实。这些人只想到自己的种族、语文,这些人狼子心野心,企图阻止其他民族学习自己的语文,企图以自己的文化和语文同化其他的人。

                其实,多元教育是我国宝贵资产,我们要极力拥护和维持之。

. 错谬乖僻的“一种语文促进团结”论调
                我们不时会听见人这么说:“多元教育政策妨碍国民团结”。这话意思是:我国学校分成马来文、华文和淡米尔文学校,这种多元分法使到人民不团结。因此我国学校应当只有一种或单元,就是全部以马来文教学,全部学生,包括华人、印度人学生,他们只能学习马来文。这样,我国人民就会大大团结了。

                你赞成这样的话吗?为什么不赞成?……?

                我告诉你,所谓一种语文促进团结是天方夜谭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证明之。比方说中东国家,人民不仅仅只学一种语文、即阿拉伯文,还只有一种宗教、回教,一种民族、阿拉伯种。可是,中东国家的人民团结吗?不团结!世界上其中一个最乱的地区,就是中东诸国。

                人民会否团结,关键性的是政策。我们的孩子,小时候跟其他族群,马来人或印度人一起玩耍,两小无猜,关系好。长大后,关系却渐渐冷淡,甚至渐渐产生分歧。为什么?绝对不是因为语文不同,而是因为种族政策、施政不平、行政偏差,在加上政客和极端份子不时玩弄和煽动种族和宗教课题等等造成的。

3. 华人社会争取华文教育和华校发展
                数十年来,华人社会据理力争华文教育和华校发展。

11948年联合国人权宣言提到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

2)国际公约第27条:“在一些拥有少数民族、宗教及语言的国家里,这些少数民族应享有他们应有的权利,和他们的族群生活在一起,享有本身的文化、信奉和实行各自的宗教或使用自己的语文。”

3)马来西亚宪法第152条,马来语是国语,其附带条款指出:“除官方用途外,任何人都不得被禁止或阻止使用、教导或学习任何其他语文。”

41951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专家确定:母语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所以,儿童应该先接受母语教育,以及母语教育应尽量延续至高等教育阶段。

51985年《华团宣言》
                “我们接受马来语为我国的国语,作为我国多元民族族群的共通语文。然而国语作为各族共通因为的特殊地位,不能作为语文同化或语文歧视的根据。从这个意义出发,我国各族人民的语文地位是平等的,应具有同样的尊严,得到同样的尊重,同时应可在各领域里自由使用。”

6)小结
                华人社会以汗水、血泪与政治毅力争取华文教育和华校发展。

4. 华人教会不能置身度外

1)教会对教育的贡献
                基督教传教工作和创办教育是分不开的。举例说,1845年北美长老会宣教士哈巴博士在澳门开办一所学校。1848年和1850年卫理公会在福州先后开设男校和女校。1818年宣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开设一所英华书院。唐守谦说:“基督教一向重视办教育社学校。基督教所传到的地方,也就是新教育所到的地方。……凡在一处宣教,常跟着设立学校。”

                就以我们卫理公会来说,我国几位前首相,胡申翁,敦拉萨,敦马哈迪,都曾在卫理公会开办的学校读过书。敦胡申翁曾说,卫理公会学校在国家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国家训练无数人才。

                  既然教会对教育向来都有美好贡献,今日我们岂可忽略教育,尤其是华文教育。

2)华人教会/华校命运共同体
                 华人教会,虽然说华人教会还可有分作华文教会和英文教育华人教会,但华文教会在华人教会中却是占大多数。因此,华校的存废,华文教育发展兴衰,跟华人教会发展息息相关,“没有华文也就没有华文教会”,这是很清楚的事实逻辑。台湾国立大学教授曾庆豹博士说,华文学校和华人教会命运是同一的。“命运共同体”是华文学校和华人教会关系的最好写照。

                 所以,我们华人教会不能在华文教育和华校发展课题上置身度外。华人教会若是以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心态态度看待华教运动,华人教会不是被华社撇弃,就是一旦华校没落,也就是华文教会画上休止符的时候。

3)华校蓬勃发展,教会欣欣向荣。
                 我说没有华文教育也就没有华文教会,根据这逻辑追究下去,没有华文,华文教会也不能充分发挥其教会功能,如传福音、教导、崇拜、信徒团契、出版会讯等。教会事工进展也受到阻碍。反过来说,若是华文教育欣欣向荣,就有可能更多人加入教会。同时,因为华文教育蓬勃发展,华文程度提升,教会在培训、教导、宣教上事工将会事半功倍,信徒对教义领受力也加强,素质也相对提高。骆静山说:“假如我们只为保存固有的宗教,而没有提倡学术,发展教育,那么在文化低落的情况之下,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汲取宗教的精义……结果,我们的宗教必定流於仪式化……。

结论
                我们有否想过,在好撒玛利亚人比喻中,耶稣为什么要选择祭司和利未人作为撒玛利亚人的对比?而且是那么强烈的对比!因为耶稣要纠正当时流行的观念。祭司和利未人是犹太教代表人物,一举一动都跟犹太教有关,但生活却跟社会脱节。就如比喻说的,祭司和利未人忙着犹太教活动和工作,只关注犹太教活动和工作,对于身边的人和周围发生的事,他们不仅视若无睹,也没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关心的事。

                今天,不是也有同样类似祭司和利未人的教会或基督徒吗?

                马丁路德,他曾经以轻蔑的口吻写道:“唱圣歌、读灵修作品、弹风琴、诵早祷文、研读经文。建教堂、布置圣堂、祭台、修院……。”他更严厉责备殷勤参加教会活动的人:“……奔往圣詹姆士堂,往罗马、赴耶路撒冷,去这里、去那里;背诵圣布丽吉祷文,这也背、那也背;前天禁食、明天又禁食;本堂忏悔、他堂也去忏悔。”

                30多岁便为主殉道的德国神学家潘霍华鄙视“宗教性”(religiousness)。在潘氏的词汇中,religiousness有多重的意思:可能代表各式各样的制度化基督徒,或律法、教义的桎梏;它也可能代表一种自以为清高的禁欲主义或殉道主义;亦可代表那种利用神来推塞一切问题,推卸责任的逃避态度,或利用神来解决一切,挡住一切都心理。

                马丁路德和潘霍华的意思是:身为基督徒,单单讲祈祷、读经、礼拜、宣教……不够的,我们也要关心身边的人和周围发生的事,也要有行动。

                1966年,John Stott 在西柏林的《世界布道会议》发表演讲时,说:“福音派人士坚认传讲(proclamation)的重要(这没有错),但我们总是保持一个距离地传扬信息。我们很像站在海浪打不到的岸边;大声力劝就要沉下去的朋友。我们不肯跳进水里救人,我们担心衣服打湿……。耶稣完全不同,他不是在半空中用麦克风传福音,他亲自取了人的样式来造访我们。” 香港基督教工业委员会前主任冯炜文说:“宣教的过程,是先关怀,后传讲。教会只有在人群中生活、与人同甘共苦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传福音。”

                  今年,我们教会主题是更美的关怀。我们也要关怀教会外的事,关心自己华人同胞,关心华人社会所关心的。曾庆豹博士说,华人社会领袖不太留意到华文教会对华校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因为华人教会对华文事业并没有什么贡献。尤其是,教会扮演“社会的良知和公证人”角色,教会或基督徒当加入华校运动阵线,在争取华文教育发展和华校地位斗争中,扮演积极先锋角色,捍卫华教不落於人后。

                感谢主,这几年来,我们教会分发华小清寒子弟助学金,领养独中学生,捐献丽林连玉基金,关心董总教总所关心的事,这是美事。但我们还要做更多,做更大。华文教育和华校发展,跟华人教会前途息息相关,华人教会要投身於华校斗士行列中,为争取华文教育、华校地位、教会光明,与华社携手并肩,一齐努力。

 

为长者庆生祝寿Birthday Celebration, October 2012

李恩慧神学生主日崇拜信息 Sermon 28/10/2012

| 0 comments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林崇恩神学生主日崇拜信息 Sermon 21/10/2012

| 0 comments


( 下载选项 Download | 全部信息 All sermons )

题目:珍惜事奉的机会
经文:马可福音 1:16-20

    “珍惜”,从一个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否真的珍惜。经文告诉我们,耶稣呼召首四位的门徒,从这些门徒的回应,表现出他们是非常珍惜事奉的机会。
让我们看看门徒如何珍惜事奉的机会:

1)立刻-  
“立刻”的回应显出是积极的,表示爽快的回应。据圣经记载,当耶稣呼召四位门徒时,他们的回应是立刻“跟从耶稣”。他们愿意立刻跟从耶稣,是因为他们珍惜耶稣的呼召。他们珍惜因为他们曾听过耶稣这个人及能力等等。当他们四位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忙碌,但是,当耶稣呼召他们时,他们可以立刻地回应,这表示他们知道哪一个是更加的重要和宝贵。

    门徒都是在接到耶稣的呼召后“立刻”作出回应,而不是等待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我相信当时他们作出这决定是不简单的,他们可以“立刻”跟从耶稣,因为他们看见跟从耶稣肯定比他们捕鱼的前途会更好。

2)放下- 
    放下,这是带有牺牲的精神。据经文,当耶稣呼召门徒时,他们是“舍了网”、“把父亲和雇工留在船上”,这表示他们愿意放下,工作,家人等。当时门徒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忙碌,如:西门和安得烈在海上撒网、雅各和约翰在船上补网。这都是他们为了生活而工作的事情。

        事奉上帝必须要付出,特别是个人时间和精神。我们有很多的理由可以拒绝服事,但是我们应该想想,我们可以有很多的理由要参与服事如:“我可以学习成为一位服务员吗?”、“我可以参与敬拜事工吗?”等等,很多的理由可以让我们主动及拒绝地参与服事,只是看我们愿不愿意。事奉是不嫌人多,只嫌没有人事奉。事奉并非将我们剩余的时间和精神给上帝使用,事奉乃是将我们最宝贵的时间,最充沛的精神奉献给上帝。

3)跟从- 
    原文“跟从”是“在耶稣后面”。耶稣呼召门徒是耶稣给他们一个的挑战,耶稣不要他们将自己的一生放在捕鱼的事业上。耶稣要给他们有更高的看见,给他们盼望能进行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工作。当耶稣呼召他们时,他们四位都愿意“跟从”。他们会愿意跟从耶稣,是因为他们知道跟从耶稣是可以得到改变。从门徒的行动,可以知道他们是珍惜耶稣的呼召,并且珍惜跟从耶稣。

        从这段的经文,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我们会发现耶稣呼召门徒是先“看见”,然后就叫他们“跟从他”,之后,门徒就“跟从耶稣”。对照中四福音书中,我们发现,原来当时候是有许多的人拥挤着耶稣,为了听耶稣讲道(马可福音51-11)。这么多人中,耶稣却只“看见”和“呼召”四位。耶稣会呼召他们是因为耶稣“看见”他们拥有好渔夫的条件如:他们的忍耐,坚忍不拔的精神有勇气,为鱼找适合的鱼饵。

        耶稣呼召这班的门徒跟随,目的是要扩展上帝的国。而且我们看见门徒都非常珍惜耶稣的呼召,愿意立刻放下跟从耶稣,为了是要完成上帝所托付的使命和扩展上帝的国。 请问当你接受到上帝的呼召时,你会像门徒一样“跟从耶稣”来回应上帝吗?好像门徒珍惜事奉的机会吗?

反思我们的事奉:
    从门徒的“立刻”、“放下”和“跟从”,我们知道他们是非常珍惜耶稣的呼召,珍惜与主一起同工,珍惜事奉的机会。请问你认为现今的基督徒珍惜服事的机会吗?问问我们自己,是否珍惜如门徒。现今基督徒如何珍惜事奉的机会呢?我把现今基督徒分为:

1)还未参与事奉-  
    门徒珍惜事奉是因为耶稣的呼召和他们能与耶稣一起同工。上帝对每一个人都一样,他呼召任何的人,也应许任何的人与同工。请问我们有真正的看重上帝的呼召吗?我们有真正地珍惜与上帝一起同工的时间吗?

        能够参与事奉是上帝的恩典,我相信参与事奉也是上帝给与的机会。上帝给我们很多的机会参与事奉,他主动找我们,给我们跟一起同工的机会。上帝给我们非常多的机会参与事奉,请问你是否像门徒一样,珍惜事奉的机会?“立刻放下跟从耶稣”呢?我们不应该放弃事奉的机会,因为能够事奉上帝,这是恩典,这是祝福,这是机会,我们应该要珍惜。

2)参与事奉-  
    耶稣带着门徒走遍各城各乡,到处不断地教导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医治各种各样的病症等等,不论多辛苦,他们还是走下去,为了是要完成上帝所托付的使命。另外,我们看见耶稣是先看见,特别是看见门徒的优点,认为门徒可以如何帮助他一起地建立和扩展上帝的国。

    在我们的事奉中,门徒看见跟随耶稣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我们也应该看重这点,事奉上帝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就如耶稣看到门徒的优点,就呼召他们,我们也一样看别人的优点,好处,并鼓励人一起地参与事奉。

结论-  
珍惜事奉的机会是需要有行动。门徒用行动证明他们的珍惜。事奉是我们应该要做的,因为圣经记载“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121)。珍惜事奉的机会,就是会把上帝放在第一,为了上帝而付出和牺牲。